什麽是“從眾”?
從眾是指個體對社會群體壓力的服從👩🔬🥷🏼。
當群體的意見以群體壓力的形式表現出來時,並引起個體的認識不一致,亦即個體的意見同群體的意見發生沖突時,個體的評價、意見和行為服從群體的意見。
生活中的從眾現象
在我們恒行旁邊有一家小飯館,我常常會去那裏吃午飯🤦🏻♀️。我最喜歡的就是他們家的西紅柿炒蛋蓋澆飯。所以到他們家吃飯👳🏻,我懶得看菜單,幾乎是必點西紅柿炒蛋蓋澆飯。
前兩天,正好和班級裏兩個小夥伴一起過去吃飯🎸。他們都是無肉不歡的人🏌️♤,所以在點餐的時候,在好幾種肉之間猶豫不決🎬。
我就簡單了✤👳♀️,朝服務員一點頭,“老樣子,西紅柿炒蛋蓋澆飯!”然後就靜靜地等著旁邊的人做出決定。結果一位小夥伴把菜單翻來翻去好幾遍,還是不知道吃哪個好。
這時,旁邊另一個人突然說道🙌🙅🏻♂️:“那給我也來一個西紅柿炒蛋蓋澆飯吧!”
“好,兩個西紅柿蓋澆”👩🏿🦲,服務員利索地總結了一下。
這時,那個一直猶豫不決,無比糾結的小夥伴合上了菜單,看著服務員說🤾🏻♀️:“要不,我也來一個西紅柿炒蛋蓋澆飯吧👩🏼🎓。”
我一聽就笑了,“啊?你們兩個都跟我學什麽啊?你們不吃點肉嗎嗎?”
“我們也換換口味嘛,看來看去也不知道吃哪個好!”旁邊的小夥伴也笑著回答了我。
我點了一個西紅柿炒蛋蓋澆飯,結果後面喜歡吃肉的人🤓💝,也跟著我接二連三地點了西紅柿炒蛋蓋澆飯▶️,做出了與我相同的行為,這個時候,從眾就發生了。
實驗目的
研究從眾現象的具體表現、產生原因👮🏽♀️。
實驗內容
以大學生為測驗對象🧄,每7至9人為一組,其中只有一個人是真正的被試🧇,其余的都是事先交代好的陪襯者👨🦼。
阿希同時給一組人看兩張卡片,其中一張卡片上畫著三條不同長度的線段,這三條線段中只有一條B與另一張卡片上的一條線段X相同,阿希要求大家指出這條線段。
因陪襯者故意選出錯誤的線段,都說c與x相同📇🏄🏻。結果真正的被測試者竟有37%跟著多數人作出錯誤的判斷🧑🏽🌾。而當這些被試者單獨測試時,則幾乎無—出錯。
後來又有人不斷改進阿希的方法,將受試者分別予以隔離,讓他們看幻燈片並回答問題🚶🏻,但在回答問題之前將所謂多數人的💁🏻♀️、實際上是錯誤的答案告訴他們⚽️,而實驗結果與阿希的完全一致,證實有許多人因為團體的壓力而改變自己的態度🦸🏽♀️。
結果🤛🏿:
1.只有大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試保持了獨立性🩹,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✊🏿。
2.所有被試平均從眾行為百分比為35%👨👩👧👦✦。
3.大約有15%的被試,從眾行為的次數占實驗判斷次數的75%。
結論:
發生從眾行為是因為個體在群體中受到信息上和規範上的壓力。
1.信息壓力:經驗使人們認為,多數人的正確幾率比較高👩👩👧◀️,在模棱兩可的情況下, 由於缺少參照構架(如“謝裏夫的從眾實驗”),就越發相信多數人,越從眾⏲。
2.規範壓力🦻🏿:群體中的個人往往不願意違背群體標準而被其他成員視為越軌者,害怕與眾不同而成為“一匹離群之馬”,遭受孤立🔋,因此采取多數人的意見📻。
寄語
希望大家面臨生活中的各種選擇時🏃🏻♀️,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內心想要的究竟是什麽🐶,不要受他人影響而忘記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😋。
願大家都能做一個獨立思考,不隨波逐流的人✳️。